铝镁匹林片(Ⅱ)上市

2008-04-06 00:00:00 来源:

  近日,记者从广州诺金制药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推出的治疗血小板凝聚新药铝镁匹林片(Ⅱ)目前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批件,该产品为(3.2)类新药,目前已在国内无出其右的一家上市。铝镁匹林片(Ⅱ)的上市标志着我国在经典化学药阿司匹林创新研发领域的又一成果。
  铝镁匹林片(Ⅱ)的主要成分为阿司匹林81mg、甘羟铝11mg和重质碳酸镁22mg。该产品主要适应症为需要使用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但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反应时,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局部缺血性脑血管障碍等。
  该药物早于2001年在日本由LION公司研发上市,商品名为BUFFERIN。其中小剂量规格作为抗血小板剂推向市场。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领域作用巨大
  阿司匹林又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其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全世界广泛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它不仅是解热镇痛药,而且还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对于某些病还是特别有效药。阿司匹林治疗心血管病,已成为新的的有效疗法。医学界普遍认为它具有降低血液凝聚的能力,有抗血栓和溶化血栓的作用。
  对于有心脏病或中风史的病人,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继发残废或再次梗死的危险率降低约25%,可以使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性发作降低35%以上,可以使暂短性缺血性发作的病人,出现中风或导致死亡的情况减少25%。
  阿司匹林用于防治白内障,有奇特的疗效。据英国一家杂志报道,服用阿司匹林对白内障有明显抑制作用,如果加服类固醇则效果更佳。服用阿司匹林不仅能预防白内障的发生,而且还可降低空腹血糖水平,改善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糖耐量。
  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所以目前很多中年老人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来治疗和预防此类疾病。研究证实,血小板中的血栓合成酶能将血小板转化为血栓素,有血小板凝聚和血管收缩作用。因此,对血栓病和闭塞性血管病,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阿司匹林能显示出神奇的疗效。
  阿司匹林也适用于经心电图证实的无痛性心肌缺血、不稳定性心绞痛、冠心动脉搭桥术后再次狭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发性梗塞性痴呆、高粘滞性血症、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病。
  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显着
  随着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以及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的关键因素被发现,很多有关阿司匹林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
  其中两项着名的研究就是分别在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领域中进行的“医师健康研究(PHS)”和“抗栓临床试验协作组的荟萃分析(ATC)”。 PHS研究开启了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大门,PHS研究是项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进行的大型随机试验,共入选2071例年龄介于40~84岁之间的健康男性医师隔天服用325mg阿司匹林或安慰剂,预期随访8年。然而由于阿司匹林组患者获益显着,研究在第5年时就提前中止了。患者整体依从性超过80%,病死和病残的随访率几乎达到接近满分。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显着降低总心梗危险达44%(RR 0.56 5CI:0.45-0.70 P<0.00001),对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均有显着益处。阿司匹林组患者的出血性卒中轻度升高但未达统计学显着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50岁以上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发生危险降低更明显(P=0.02)。任何胆固醇水平的患者均可受益,但胆固醇水平较低的患者获益很大。该研究结论性地证实了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显着降低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可用于冠心病高危患者的一级预防。
  ATC研究确定了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ATC研究是抗栓临床试验,协作组针对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所进行的一项知名性的大型荟萃分析。阿司匹林在二级预防中的益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严重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减少1/4,其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减低1/3,非致死性卒中的危险减低 1/4,血管事件死亡率减低1/6。这表明阿司匹林对大多数类型的血管闭塞事件风险增高患者均具有保护作用,包括那些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卒中、不稳定型或稳定型心绞痛、既往有心肌梗死、卒中或脑缺血、外周动脉疾病或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阿司匹林治疗的十分益处远远超出了发生致死性及严重非致死性出血的十分风险。
  本次分析表明,每日500~1500mg大剂量阿司匹林并不比160~325 mg中等剂量及75~150mg小剂量更为有效(胃肠道毒性较大),每日剂量小于75mg时则疗效不甚确定。因此现有证据支持75~150mg/天的阿司匹林用于高危患者严重血管事件的长期预防。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卒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发作期应给予一个大约150~300mg的负荷剂量,以产生快速而完全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
  既往对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了解只能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益处所知甚少。但近5~10年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阿司匹林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各个环节都有干预作用,这表明阿司匹林不仅能抑制血栓形成,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早在1968年就被注意。上世纪80年代通过对自愿者的试验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有效治疗得到证实。几十年来,在加拿大、美国等不少动脉粥样硬化高发国家的许多试验和观察证明:在预防心血管病方面,大剂量阿司匹林并不比小剂量更有效。30~1300mg范围内的使用剂量的抗血栓形成效果是一样的,这就不必担心大剂量引起的损伤胃、肾的药物副作用。50岁以上中老年人,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的病人,有过短暂脑血管病(脑缺血)发作史者和有心绞痛史的病人,每日服20~40mg阿司匹林可预防脑血栓形成。
  铝镁匹林或将成阿司匹林很优等替代药物
  尽管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聚集等多个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对胃粘膜刺激较大,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较高,不适合长期服用,制约了在临床的使用,如何在发挥阿司匹林的治疗作用的同时,又能减少其对胃肠道的刺激成了阿司匹林相关创新药物研发的重点,广州诺金制药公司新上市的“铝镁匹林片(Ⅱ)”就是新的的成果,其主要优点是一方面可以减低阿司匹林对胃的不良刺激,显着降低胃粘膜糜烂和溃疡的发生率;另一方面还可增加其吸收度,碱性药物可使胃排空加速,从而使阿司匹林迅速进入主要吸收部位――小肠。
  广州诺金制药公司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以及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对铝镁匹林片(Ⅱ)单剂量和多剂量人体药动力学研究实验,中国心脑血管领域知名专家胡大一、李一石等都参与了本次实验,结果显示,本试验表明铝镁匹林片(Ⅱ)与阿司匹林一样有效,都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使尿11-DH-H-TXB2水平下降,两组间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无明显差异。文献报道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因试验条件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本试验中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既往某些文献报道有相似性,文献报道用药前后血小板很大聚集率下降10%~40%,本试验用药前后血小板很大聚集率下降20%左右。试验中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铝镁匹林片(Ⅱ)组低于阿司匹林组,两组间比较有显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铝镁匹林片(Ⅱ)组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证实铝镁匹林片(Ⅱ)的复方设计达到预期的减低胃肠不良反应的效果,且复方中的其他药物未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产生明显影响。
  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所做的“铝镁匹林片(Ⅱ)在健康人体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实验显示,连续口服镁铝匹林,吸收迅速,tmax为30~40min,该药代谢遵循一级动力学消除,t1/2为17・4~29・8min。阿司匹林在吸收过程中为水杨酸速度快,在阿司匹林达峰10min后,阿司匹林代谢为水杨酸,血中水杨酸tmax为33・3~53・3min,t1/2为168・2~209・6min。连续口服81mg、162mg、324mg铝镁匹林片(Ⅱ),血浆中阿司匹林及水杨酸血药浓度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增加,蓄积系数Rac均为1左右,表明该药在体内无蓄积。该研究与文献报道的阿司匹林片剂药动学结果基本一致。
  据测算,我国抗血栓药物的医院年市场规模已经在20亿元以上,年销售增长幅度在20%左右。在国内市场中,抗血小板凝集类药物已经占据抗血栓药物市场首位。从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抗血小板凝聚类药物的增长情况良好,近年来的增长率为30%~65%。
  此外,随着医学界对血栓类疾病一二级预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未来几十年是防治血栓疾病,减少心血管死亡的关键时期。WHO曾指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应实行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采取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因此,国内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一方面要从现有的市场中寻找机会,及时跟上外资品牌的前进步伐;另一方面要从科研的高度前瞻性地开发更多服用方便、疗效确切的预防药物。

3333
3334
更多>
更多>
杨宏杰

杨宏杰 主任医师

上海岳阳医院

擅长:擅长治疗糖尿病、甲亢、肥胖、代谢综合症等内分泌疾病。

立即咨询